「告訴我,這有什麼用?」,自從對岸網路節目《羅輯思維》走紅以來,現代人的知識焦慮就這麼一觸即發,「把知識當貨賣」似乎也成為現在知識型產品的走向,什麼都要乾貨,什麼都要「有用」,似乎以「有用」為號召的知識或文章,才能登大雅之堂,有資格入我們的眼。
這麼做也無可厚非,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針對目標的工具型知識,本來就是解決所遭遇問題的最佳捷徑。但有種東西,是學了之後,可以讓功力大為提升,但是卻乍看無用的「內力型知識」。
「本心法注重內功修養,普通人需練三十年,而任督二脈打通的高手只需三個時辰即可練成。」——電影《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》乾坤大挪移心法
是的,內力型知識就是有這妙用。但遺憾的是,現實世界的內力型知識,並不像張無忌的九陽神功是門天下皆知的武林絕學,也不會真的有人在書本上寫著「知識內功」四個大字讓我們按圖索驥,以我的理解,內力型知識正散布在以下三門知識領域中,當然,如果大家覺得還有其他屬於內力型知識的「無用之用」,也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讓我知道。
一、文學
上一代長輩眼中的無用知識榜上絕對有它。如果唸個中文系,大概父母會要求轉系去改唸商管、法律,外文系還好一點,除了講英文比較潮,當個老師也是個鐵飯碗。我想,「老師」這職業大概是長輩對這門學問的封頂認知了。
然而,文學自古就是用來紓發情懷、表達心志的,特別是文字寫作能力,在這個人人都能隨手在網路上發言的年代,更是提升自己影響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換言之,它是一門能影響他人的內力型知識,只要把它學好,只要群眾不是文盲,永遠都會在想不到的地方產生妙用,泛用性極高,絕對是內容創作者必備知識。
- 推薦書目:朱宥勳《只要出問題,小說都能搞定》。
相關書摘 ►只要出問題,小說都能搞定:為什麼要「把世界當小說來讀」?
二、歷史
歷史就是人類的考古題,既然人類永遠學不到教訓,這些萬年考古題往往能在人生困境中扮演錦囊妙計的神來一筆。只可惜許多人初學歷史都被填鴨式的教學搞得興趣缺缺,整天記些年代、地名、人名,也因此又被長輩認為學歷史只能當老師。
套句台大教授呂世浩老師的一句話:「歷史是帝王之學。」
就我所知,自古帝王將相無不在歷史著墨下功夫,連我一位在中國打拼的台商朋友,最熱愛鑽研的學問就是歷史。原因無他,揣摩人心、思考古人在不同兩難情境下的決策,這才是正確的歷史讀法。
三、哲學
好吧,我承認又是一門被認為只能當老師的學科,這大概是文史哲學生的共同原罪吧,辛苦你們了。哲學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,以及對世界人事物的有效認知模式,換句話說,學哲學的人腦袋比較正常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,學歷很高、知識豐富,但對事情的思考脈絡卻簡單到另人咋舌,每次被拿出來鞭的高知識份子往往都是這種人。最大的原因,就是缺乏哲學的薰陶(邏輯正是哲學的基礎),就算腦子裡裝了一堆有用知識,但沒有結構化的排列跟整理,也只是個雜亂無章的兩腳書櫥。
- 推薦書目:理察・迪威特《世界觀: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史與科學史》。查理・蒙格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。
拋開對實用的追求,讓創意熱情奔放
這麼做或許對多數人而言是件難事,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、講功效,職場雜誌拼命強調競爭力、狼性的年代,要你像個閒雲野鶴一樣拿本看似「無用」的文史哲書翻啊翻,旁人看了只會覺得時間太多。
的確是這樣子沒錯。就算文史哲的「無用」的確有其大用,但沒人可以說得準什麼時候、多久以後才派得上用場,也許一年、十年,甚至下輩子。清朝詩人袁枚有句名言「書到今生讀已遲」,或許也從另一個角度,幫我們詮釋這個概念。
然而,追求「效果」的實用型知識,恰恰是限制創意的一大元兇。
一件工具你給了它定義,註明它能做什麼事,對大多數人而言,等同告訴他們除了這件事之外什麼也不能做,任何一門工具型知識的底層,都存在著內力型知識的核心系統(至少都有哲學的影子),直指核心去切入,才是君子不器、成為通才的關鍵。
小說《三體》裡,地球的科技因為原子科學研究被外星文明鎖住,從此基礎科學不再有進展,而相關應用科技在發展多年後,也被基礎科學的瓶頸深深鎖死,讓人類與外星文明一戰註定只有失敗一途。